自序
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,顯得非常特殊。凡是宗教,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,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;唯物思想是無神論的,佛教卻又堅決反對唯物論的謬誤。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,類哲學而又非哲學,通科學而又非科學。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。
然而,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,雖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歷史,中國的整個文化,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,佛教的根本精神,卻因了民間固有的習俗加上神道怪誕的傳說而湮沒。故到晚近以來,許多略具新知的人們,竟把佛教看作充滿了牛鬼蛇神的低級迷信,也以為佛教的存在,不過是舊社會給我們留下了一截尚未蛻化掉的尾巴而已。
因此,促使我根據個人的研究所得,配合時代思想的要求,并參考了太虛大師及印順法師的一部分見解,想到了七十個看來淺顯而實際重要的問題,期能幫助讀者,略窺佛教的真貌。
本書的主要對象,雖是尚未信佛的知識份子,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們應當明白的佛教常識,故自菩提樹雜志連載以后,頗得好評,且有讀者希望早日單印流通,因此予以重行增訂。今承佛教文化服務處熱心出版,謹此志謝。
佛滅紀元二五九年元旦序于朝元寺瓔珞關房
★正信的佛教是什么?
事實上,佛教的本質,并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。佛教就是佛教。佛教的基本內容,到處都是一樣,永久都是一樣。佛法是從大覺的佛陀——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的。那是充滿了智慧,充滿了仁慈,充滿了光明、清涼、安慰的一種言教。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,便是佛教。
所謂正信,就是正確的信仰、正當的信誓、正軌的信解、正直的信行、真正的信賴。正信的內容,應該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:第一、必須有永久性的;第二、必須要普遍性的;第三、必須是必然性的。換一個方式來說,便是過去一向如此,現在到處如此,未來必將如此。凡是對于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依賴,如果禁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,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。一個宗教的教理,經不起時代的考驗,通不過環境的疏導,開不出新興的境界,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。
但也無可諱言的,正信的佛教,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,尤其是在中國,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。至于民間的正信,始終未能普及。一般的民眾,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。比如對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,都不是佛教的產物。
★佛陀是創世主嗎?
不。正信的佛教,沒有創世主的觀念,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,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,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;佛陀雖能化度眾生,眾生的能否得度,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。佛陀是最好的良醫,能為但眾生痛苦診斷處方,服他的藥,必定得度,如果不肯服藥,佛陀也是愛莫能助;佛陀是最好的向導,能給眾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,聽從佛的引導,必定得度,如果不從引導,也是愛莫能助。因此,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,甚至不希望徒眾們僅對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;能夠實踐佛的言教,就等于見佛敬佛,否則,雖然覲見了當時的佛陀,也等于沒有見佛。所以,佛陀既不是創世主,也不是主宰神,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,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,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。佛陀是大教育家,人天導師,而不是幻術家及魔術師,他用不著騙人家說“代人贖罪”,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——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!
★佛陀是什么?
佛陀,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譯。
佛陀,含有自己覺悟、覺悟他人、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,所以,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。
佛陀,簡譯為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,距今約二千五百八十九年(西元前六二三年),生于印度迦毗羅衛城的釋迦太子,成道之后,稱為釋迦牟尼。釋迦是族姓,意為能仁,牟尼是印度古代對于圣者通用的尊稱,意為寂默。這就是佛教的教主。
但是,從釋迦牟尼的言教中,使我們明白,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,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,可是過去久遠以前,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,未來的久遠以后,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,現在的十方世界,也有很多的佛存在。所以,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,佛教承認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,乃至相信所有的人,所有的有情眾生(動物)不論已經信佛與否,將來也都有其成為佛陀的可能,因為佛教相信:佛陀是已經覺悟的眾生,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。在境界上,凡圣雖有不同,在本質上,佛性一律平等,所以,佛教不將佛陀當唯一的神來崇拜,也不承認另一個宇宙的創造神的存在。所以,佛教徒是無神論者。
★宇宙和生命是從那里來的?
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,但是宇宙的存在,不容懷疑,生命的存在,也不容否定。
佛教相信: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,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,前者是物質不滅,后者是精神不滅。所謂永恒,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;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。
佛教相信:宇宙形態的變化,生命過程的流轉,那是由于眾生所造的“業力”的結果。
業力是指有情眾生(動物)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,像各種的顏色一樣,繼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——識田中去,再從識田之中,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,正像播種在泥土中,等待日光、空氣、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,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。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,業力的現行,是業所造作的果,所謂“善惡到頭終有報”,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。
業,有個人單獨造作的,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;有的雖然單獨造作,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,有的雖與他人共同造作,但也各有輕重不同。因此,業的種類,從大體上說,分有“共業”及“不共業”的兩大類。
由于共業,所以感得同樣的業報;地球,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眾生—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無數眾生的共業所感,而有各類不同的共業,所以也感得各種不同的世界,太空之中,宇宙之間,有著無數無量的世界,它們的成因,都是由于各類不同的無數眾生,所造各類不同的共業而成。所以,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,火星人的形體,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體一樣。至于那些無人的星球,乃至那些沒有生物存在的星球,雖不是眾生活動的舞臺,但卻也是為了眾生活動的舞臺而存在;宇宙之間,萬事萬物,沒有一種現象沒有其存在的理由。比如,太陽上不可能有生物,但如沒有太陽的話,地球上的生物也將無法生存;雖然上有許多的事物,無法用科學的觀點證明其存在的理由,但在佛教的解釋,一切都是由于眾生的業力所感,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。
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現,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,下至單細胞的生物,上至人類,都是一樣。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類,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,他們是飛空而來的,那是由于他們的墮落,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,吃了之后,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,就在地上安居下來(世記經、大樓炭經、起世經等)。實際上,那也是出于他們的業報所致,天福享盡之時,必須要來地上隨業受報。正像以后所有的眾生一樣,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,感成了一個地球,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?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,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。
又由于不共業的理由,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,品類的高下,也就不同,下至昆蟲,上至人類,人類之中,貧富貴賤,上智下愚,也有千差萬別。
事實上,共業,也是不共業的分類,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相比,便成了不共業;同樣的,不共業,也是共業的分類,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,是由不共業所感,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,所以仍由共業所感。以此類推,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,也有千萬差別,乃至同在一個家庭,兄弟姊妹,也是各有各的性格,各有各的成就,各有各的生活感受。
這,就是佛教對于宇宙生命的來源及其存在的看法。
★菩薩怎么講?
菩薩,這也是梵文的音譯,并且是簡譯,全譯是“菩提薩”。它的意思,菩提是覺,薩是有情,菩薩,便是覺有情。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,那也就是動物。菩薩是覺悟的有情,并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,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,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。所以,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惡的人,稱為“菩薩心腸”。
菩薩的本義,和民間的觀念不大相同,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后發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。所以,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,絕對不能稱為菩薩。
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,眾生要成佛,必須先發大愿心,最主要的有四條,稱為四宏誓愿:“眾生無邊誓愿度,煩惱無盡誓愿斷,法們無量誓愿學,佛無上誓愿成!笨梢,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,并不容易。
不過,從最初的發心發愿,直到成佛為止,都可稱為菩薩,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圣菩薩的不同。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,都是指的圣位菩薩,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,只有十二個階位是圣人,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,加上等覺、妙覺。其實,妙覺菩薩就是佛,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。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、大勢至、文殊、普賢、彌勒、地藏等,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。
★什么叫大乘和小乘?
本來,在佛的時代,并沒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,佛法是一味的,只是由于說法的對象不同,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。
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,說做人的根本道理,持五戒,修十善,稱為人天乘;對于厭世觀念很濃的人,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,稱為聲聞的小乘;對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聽眾,便是菩薩的大乘。
事實上,佛法共分五乘: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獨覺乘、菩薩乘。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,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,綜合五戒十善,稱人天道;聲聞是由于聽法修行而解脫生死的,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,綜合聲聞獨覺,稱為解脫道;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,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。
僅在人天道中修持五戒十善的人,尚是凡夫。證了解脫道,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,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得解脫,不愿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,所以稱為小乘。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,下化無量眾生而同離生死苦海,所以稱為大乘。
★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?
是的,因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護神,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覺者,佛陀是屬于宇宙之所共有,佛陀的正遍覺性,是遍滿宇宙的,佛陀的慈悲之光,是遍照一切的。所以,佛教的本質,就是世界性的,乃至是宇宙性的。
因此,二千五百多年以來,佛教已在世界各處,漸漸分布開來。
佛教,在佛陀入滅之后約三四百年之間,由于佛教內部的意見不同,所以分成兩大派系,年長而保守的一派稱為上座部,年輕而新進的一派稱大眾部,后來上座部的,向南傳,傳至錫蘭,他們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語記錄經典,所以后來稱為巴利語系的佛教,另一派大眾部向北傳,雖沒有直接產生大乘佛教,大乘佛教的產生,卻在大眾部勝行的區域。
這就是大致上的區分,其實,從佛教的史跡考察,最先傳至南方如錫緬等地的,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,所以最先由海路傳入中國的南方佛教,便是大乘系的。至于向方北傳,小乘佛的勢力,更是事實了。
大乘佛教的源頭,是在釋迦世尊的時代,但在佛滅之后,很少受到比丘僧團的重視和宏揚,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,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復雜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興的時代要求,先后有馬鳴、龍樹、無著、世親等的搜及整理與宏揚發揮,才產生了大乘佛教,這是以印度古代雅語梵文記錄的,所以稱為梵文系佛教。
中國佛教之傳入,是在東漢時代,相當于耶穌紀元的初期。
中國的佛教典籍,多是由梵文原本轉譯成的。中國的佛教后來雖然盛行大乘,小乘的經論也譯的很多,重要的小乘佛典,中國都有譯本。
經過魏晉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階段,乃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,高僧輩出,中印交流也頻繁不絕。在那個階段,中國的佛教開了花也結了果,小乘大乘,一共開出十三個宗派,漸漸又被融攝為八個大乘宗派,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臺宗、華嚴宗、三論宗、唯識宗、凈土宗、律宗、禪宗、密宗。到了五代以后,由于政治的摧殘,以及社會環境的驅使,佛教便離開文化中心,進入山林之間,僧人自更自食,義理的研究用不著了,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,一枝獨秀。這在唐宋之間,尚有若干真修實悟的禪師,在簡單而樸實的言行之中,感化著許多的人,但也由此而種下了愚昧佛教的遠因,致到宋明以后,佛教的僧徒與寺院雖多,但已沒有了靈魂,只是徒有其表的空殼而已!不重教育,只顧依樣畫葫蘆地上殿過堂盲修瞎參,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,一般的僧徒,也多沒有知識,自行且不知,那還能化人?因此,僧人的素質,普遍地低落,再加上儒家的排斥,致使民間對于佛教也就愈來愈不知其所以然了。
清末以來,總算由于楊仁山居士的振作,太虛大師的倡導,以及印光、弘一、虛云等幾位大師和歐陽漸等的弘化,中國的佛教,已略有了轉機,唯因百廢待舉,舉不勝舉,故到目前臺灣的佛教為止,應革應興的佛教事業,尚在娃娃學步的階段。
西洋的佛教,最先是在德國,叔本華的思想,誰都知道,有著濃厚的印度色彩,那是印度教的奧義書,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,作了他開發思想的泉源。目前,法國、英國、比利時、奧國、蘇聯、以及美國、阿根廷、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蹤跡,但從發展上看,則以德國及美國的佛教最有前途,特別是在美國,南傳的、北傳的、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動,但從歐美兩洲佛教文化的內容而言,南傳的佛教確已占著優勢,那是由于自西紀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間,先后被葡萄牙、荷蘭及英國占領了錫蘭,錫蘭的僧侶,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傳教的橋梁;大乘佛教對于歐美的貢獻,多是日本人的功績。近世中國在佛教文化的輸出方面,則遙遠地落在其他國家之后,乃至西藏的喇嘛,也比中國內地的佛教跑快了幾步。雖然今日美國的華僑,信仰大乘佛,他們卻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。
★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?
佛教的教典之多,乃是眾所周知的事,所以到今天為止,尚無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幾部是代表性的佛經,在中國之所以有許多宗派的出現,大體上是由于所宗經論的立場不同而產生。
不過,佛教的教理,有一個基本原則,那也是釋迦世尊對于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,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。
所謂緣生,就是因緣所生,也就是由于各種關系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象。比如一篇文章能夠成為文章,能夠達到讀者的手里,能夠使得讀者明白一些有關佛教的問題,這中間的關系(因緣),看來簡單,實際則復雜之極;文字的來源及修養,知識的累進及吸收,作者的健康熱忱及見解,加上文具的制造及運用,文稿的檢字排版及印刷,郵件的寄發及傳遞,最后還得有讀者自己的興趣知識及精神,才能完成一篇文章從作者到讀者之間的任務。這種關系(因緣)的舉例,尚是粗淺而明顯的,若要更進一步的考察,每一個關系的單元上,也都連帶著許多的關系,這種關系連帶關系的現象,便是因緣。事物的出現,是由于因緣的聚合,事物的消失,是由于因緣的分散,這就叫作緣生緣滅。
正因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,都是緣生緣滅的,都是變化無常的,也就證明一切的現象,都是假有的、暫有的、幻有的;從一個水面的泡沫到整個的世界,乃至太空的星球,都是一樣,都不是永恒的。既然不是永恒實在的,就證明是一切皆空的,所以佛教稱此道理為緣生性空。
佛教,一向被人稱為空門,原因就在於此。但是,大家對於佛教的空義,又是誤解的多。因為佛教的空,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,這個空,相當於不實在的意思,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,多數人以為空了就一切都沒有了,其實,佛教是從緣生(關系)的分析上說明空無實體的道理;正像一輛汽車,如以化學家的眼光去分析,汽車就不實在了,汽車僅是各種原素及關系的結合而已,但從現象而說,當汽車尚未損壞到必須送進大熔爐里重新熔鑄的時候,汽車還是汽車。
所以,佛教講緣生性空,是著重於本質的分析透視,從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,不要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變成名利物欲的犧牲,這就叫做看破、叫做放下?雌频氖乾F象的幻景,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貪得無厭,而不是否定了現象的存在,所以佛教徒講本體是空,但仍不能離開幻有的現象而存在,因為若無能力解脫生死,終究是在業力的造作與受報之中,業力也是幻有的,但卻能夠牽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樂。
在這里,不要忘了:一切現象的幻現幻有,都是由於眾生的業力之所感化。因此,若能悟透了緣生性空的道理,便能不受一切幻景的誘逼;不作一切幻景的奴才,而得自由自在,那就是一種解脫生死的功夫。人,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,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而能解脫生死或自主於生死了。
這,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。
★佛教的根本教條是甚么?
從原則上說,佛教并沒有甚么教條,如果說有的話,那就是戒律。
但是,佛教的戒律,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約命,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。佛教的戒律,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,所以也是純理性的。
佛教的基本戒,就是五戒十善,雖然,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、八戒,以及出家的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還有大乘的菩薩戒,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;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。所以,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,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。
所謂五戒,是指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(私通)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
所謂十善,乃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,并且要戒作惡也戒不去行善,現在列表如下:
總之,佛教對于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,凡是有害于身心、家庭、社會、國家、人類,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,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范圍之內,盡量不作,否則,就要盡量去作。作了惡是犯戒,不作善也是犯戒。
不過,佛教是開明的。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為,雖作了也不算破戒,如果無心犯戒,雖犯了戒,也不成破戒的正罪;如果存心犯戒,結果縱然沒有破戒,還是有罪;如果女人遭受了惡人的強暴,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樂,雖被奸污了,也不算犯戒,仍然是清凈。犯戒,一定要心、境、事三者的相應相成,才得破戒的正罪。